close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l.yimg.com/e/serv/blog/img/tommy_4.gif)
桐花掛紙 蕭清村
「十年有成」這句話,用來形容桐花祭典,最為貼切
。這幾年,在行政院客委會大力推動之下,桐花祭典節目
內容逐年增加,深度逐步提升,加上與休閒、養生相互結
合,知名度快速竄升,早已塑造為常態性節目。這是客委
會的創意巧思,令人折服。
今年的桐花季在苗栗縣三義鄉的西湖渡假村擴大辦理
,許多節目推陳出新,配合市場調查,迎合觀眾口味,加
上日本鬼太鼓的助陣,氣勢磅礡,更甚往年。記得去年五
月上旬,在飽覽桐花美景後,筆者一時興起,曾試撰七言
與五言律詩各一首,均押十一真韻,以誌其盛:
其一
遙觀落雪竟非真
五瓣繽紛似酒醇
空谷無音開覺路
青山添色渡迷津
幽香淡雅憐清影
丰采玄微絕俗塵
隱遁林泉生野趣
偏鍾客族見高人
其二
五瓣現精神
繽紛落雪頻
吞聲堅晚節
忍氣脫凡塵
硬頸胸懷壯
纖腰體態勻
遊園鄉味美
共享太平春
遊罷西湖渡假村歸來,靈機一動,頓有觸發:想起我
們「蕭氏家園」的墓園規畫,以及每年一次掃墓的進行程
序,如能以當下正夯的桐花,取掛紙而代之,則原本孤寂
二百年的祖坟,將因幾株桐樹的植立,到了四月,落英繽
紛,不管是祭拜也罷,憑弔更好,駐足期間,忽見遍地皆
桐花,花花瓔珞垂珠,彷彿先人顯世垂現,耳提面命,片
片絮語,情真意切。面對此情此景,訪客無不動容歛色,
感從中來,低迴不已。這種生動又令人難忘的畫面,怎不
教人嚮往?
實在很難想像:蕭家第二房的共同始祖源益公,當年
何以會將他的長眠地,選在造橋國中的後山。當然,正確
的說法,應該是造橋國中為何後來會相中此地設校?源益
公出生於清朝乾隆時期(西元一七二二年),而造橋國中
創校迄今,尚未百年,其理自明。讓人費解的是,始終沒
有後代來和他長相左右,陪侍在側,因為以後的先人全部
選擇葬在距離菜寮祖厝約三公里的尖山,而與造橋則相距
有六、七公里之遙。
二十年前,菜寮第二房的後代子孫,每年選訂一天,
從全省各地聚集此處掃墓,失散多年的宗親陸續被找到,
保持聯絡,掃墓人數因此逐年遞增。十五年前,有鑑於祖
墳分散各地,祭拜不易,乃將原址改建為納骨塔,並且訂
名為「蕭氏家園」。從此以後,除非另有安排,此處便是
第二房共同的「家」。這個家的象徵意義,在向後代子孫
宣示:每個人的生活範圍,其半徑可以隨著時代演進,環
境變遷,不斷加大、擴展和延伸領域,但圓心要始終穩固
堅定,屹立不搖。這是我們的根,也是蕭家的本啊!
這種感覺真是微妙,面對著因掃墓而群集的宗親,大
多數素昧平生,幾百年前却是一家人。每當四目交會時,
既覺親近,却又陌生;不管是遠房或旁系,新來或後到,
總是帶有一份血濃於水的感情。同時,在未來的某個時日
後,這些宗親又將一起住在這裡,不再四處漂泊,作客異
鄉,而是倦鳥歸巢,落葉歸根。就像鮭魚的最後旅程一樣
,從茫茫大海中,追本溯源,逆流而上,終於回到河流上
流源頭;也像爬山一般,進取登頂的奮鬥過程,各自努力
,最後日落下山,則選擇不如歸去。
由衷地佩服源益公竟如此具有真知灼見,洞燭機先,
才能選上這塊風水寶地。高速公路造橋收費站南下不遠處
,就可和他長眠的小山頭,遙遙相望。所以每次開車北上
或南下,來到一一九里數牌附近,便有一股近鄉情怯的悸
動,自然而然地若有意,似無意地往那山頭一瞥。綠樹翠
竹掩映的紅瓦白墻,看來有些斑駁老舊,遠遠望去,一點
也不起眼,却是我魂牽夢縈,日思夜念的所在。找到了目
標,我只能向它點一下頭,敬個禮,聊表誠心默禱而已。
把「佳城」選在造橋,是否寓含多存善心,多行善舉
之意,就不得而知。不過,如果往正面去臆測推想,源益
公或許有此暗示,亦未可知。盱衡十八世紀的台灣,因受
制於山川阻隔,往來不變,以是陸地鋪路,河川造橋,當
屬第一要務,殆無疑問。無論如何,蕭氏後裔秉持先人遺
訓,善良而樸實,却是不爭的事實。因而子孫不肖,雖然
並無企業龍頭,學術翹楚,但善盡社會職責,恪守一己本
份,差堪告慰先人於地下了。
所謂掃墓,閩南語因墓葬時間的早晚和新墳的有無,
而有「培墓」和「掛墓紙」的區分。客家話的「掛紙」,
就是掃墓,不再細分。從掃墓的時間,可以看出族群的不
同。例如:漳州移民多在農曆三月初三;泉州移民多為清
明節;客家族群則從元宵節到清明節的任何一天均可。這
是為了過年返鄉團圓,又要趕赴外地煞猛打拼的權宜措施
,應可理解。
如果出殯是悲情的死別,那麼,掛紙就是溫情的生離
。掛紙,顧名思義,是指掃墓時,先把墓地周遭雜草割除
,理個平頭,然後在墓冢上面置放適量的銀紙於各角落,
以小石子、磚、瓦片或土塊壓住,防止被風吹走。墓碑正
頂端則擺上一大疊銀紙,用大石頭壓住,再以鴨卵殼覆蓋
其上,據說有鎮邪功效。困擾的是,一般的墓都有幾個後
代要來祭掃,偏偏有些人迷信:「先來先贏」,如果他搶
先在墓冢上面把銀紙掛滿,後到者幾無插手餘地,如何掛
紙是好?倘若互不相讓,爭來搶去,豈不傷了和氣?有些
家族協調共同祭掃的時間,那也要彼此都能「相忍為家,
各退一步。」如此,後代必有福報。
但是,隨著時代的演進,環保意識的高漲,土葬已逐
漸改為火葬;以前滿山遍野的「夜總會」,如今成為廣廈
一間,樓高數層的納骨塔。掃墓的方式也由戶外轉入室內
,無草可除,無紙可掛,手續因而簡化許多,省事不少。
近年來,拜科技文明之賜,先人骨罈照片可以安放在電腦
個人網頁,掛紙可藉電腦程序完成。從此,先人遺骸不再
受到日曬雨淋,祭拜者不必跋山涉水,南北奔波。滑鼠一
動,鍵盤輕按,只要幾下,便可宣告掛紙完成。問題是,
您能接受這種毫無人性化的掛紙嗎?
掃墓的方式,應求其更富有詩情畫意,感傷而不悲痛
,掛紙的意涵在保存古意中,又能添加新趣。配合節能減
碳,生生不息的環保概念,來與古人溝通、對話,比起傳
統燒大把鈔票給他們花用,想必實惠許多,這才是與時俱
進,食古而通化的創新做法。
十五年前,蕭氏家園建塔竣工,正式啟用之後,墓葬
方式從此由土葬改為火葬,由分散各處,因地制宜的亂葬
式,改成集中管理,並統一規格。不過,傳統的掃墓儀式
--掛紙,因為墓葬已由骨灰罈取而代之,墓碑和墓冢自
無存在價值。古味既已蕩然無存,新意應以何種型態呈現
?愚意以為:種植桐樹,讓桐花自然落下,鋪滿整個墓園
,代替頭擺的以冥紙掛在墓地,不失為可行方案。
就環保概念而言,掛紙和落花並無二致,終將與草木
同朽,化為塵土。但是,落花的環保價值更為可貴,畢竟
它是有機的,對這塊土地有益的。
客家人為什麼對桐花情有獨鍾?那是一種「實獲我心
」的知遇和投緣:默默苦幹、古樸木訥、不屈不撓、忠厚
篤實,這些從桐樹身上表現出來的特質,正是映照在每一
客家族群的特點。不以多彩來奪目,不必異香來誘人,不
因壯碩而自滿,不為孤戚而喪志;不盼掌聲,不計流汗,
只是盡其在我,如此而已。
灑一季落花,灑滿園繽紛,輕撫也罷,輕吻何妨。一
個蒂落,就是一個祝福。每年四月,桐花怒放後,自然片
片如雪花飄下,正如綿綿密密的思念平鋪開來,席捲這墓
園的一切。
踩在落花織成的墓園地毯,那是由童年、中年、老年
串起的絲線,所連綴而成的一面大網;那是由許多家族共
同拼湊而成的結合;那是血脈和親情的凝聚;那是無法割
捨,欲罷不能的情愫;那是生與死的近距離對話;那是另
一種方式的家庭互動;那是扶老攜幼,結伴而行的尋根之
旅。
花瓣片片飄零,無聲無息,代表一個又一個生命的結
束,同時也蘊含許多未來新生命和新希望的萌發。生命的
輪迴,就是這樣,始終是自強不息,循環不已。
一年一期的花季,雖然只有短短幾個禮拜,却是值得
期待的盛事。花開,給人希望;花信,讓人等待;花落,
教人忍耐。不可諱言地,人的一生,就是活在希望和等待
的擺盪之間,伴隨著數不盡的忍耐,靜候心願的次第完成
,只為了邂逅那一生之中幾度的花開和圓夢。因此,當它
含苞時,巴不得快點怒放;等到怒放時,又擔心太早落幕
。面對花開花落,緣起緣滅,聚散離合,遞嬗推移,人的
心裡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無情墓地有情天」,孤寂二百多年的蕭氏家園,若
有情,若無情,莫非此為菩薩真面目。如能植上桐樹,不
僅增添生趣,又因花開,宛如注入一股源頭活水,讓墓園
整個生動活化起來,使得原本若即若離的疏離感頓時親密
不少,這豈非美事一樁?
我把上述的構想向會長陳述,藉供參考。
會長答覆:「善。」
天佑蘭陵,
世代長青!
另吟四月雪~~意境悠然、令人感動
四月雪 蕭清村
為初夏的遠山含黛
浮一抹雪白
總在四月
總在荒山野地
總在硬頸族群
總是逆來順受
平凡似水的雪
繽紛落英 辦辦耀眼
空谷跫音 聲聲刺耳
樸拙羞澀 豈敢誇口
未經寒徹 哪來撲鼻
自然為美 誰不動心
花開 深深期待
花信 年年信賴
花謝 默默忍耐
開花是去年的承諾
落花是無言的祝福
灑一季落花
灑滿園繽紛
四月雪最是教人感動
全站熱搜